### 记者:药厂发现滕哈赫是错误人选时没浪费时间,但当初为啥要请他
在足球俱乐部的管理决策中,选帅往往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。勒沃库森(俗称“药厂”)曾在2015年聘请埃里克·滕哈赫(Erik ten Hag)担任主教练,但短短半年后就因成绩不佳将其解雇。这一事件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:既然俱乐部能迅速意识到错误并果断行动,为何最初会选择他?这背后折射出足球管理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,以及决策中的复杂因素。
#### 滕哈赫的任命:背景与期望
2015年,勒沃库森正处于转型期。俱乐部希望寻找一位能打造年轻化、进攻型足球的主教练。滕哈赫当时在荷甲联赛中崭露头角,曾带领荷甲球队Go Ahead Eagles成功升级,并在拜仁慕尼黑二队有过执教经历,其注重青训和战术创新的风格与药厂的愿景高度契合。俱乐部高层看中他的潜力,认为他能带来新鲜血液,并复制类似瓜迪奥拉式的传控足球哲学。此外,滕哈赫的薪资要求相对合理,符合药厂的预算约束,这使得他在候选人中脱颖而出。
####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
然而,滕哈赫的执教很快暴露了问题。球队在德甲联赛中战绩低迷,前15场比赛仅取得5胜,排名中下游;更衣室管理也出现裂痕,球员对其战术布置和沟通方式提出质疑。例如,他强调的高位逼抢和复杂传球体系,在德甲高强度对抗中难以执行,导致防守漏洞频出。俱乐部发现,滕哈赫的理论未能转化为实战成果,其缺乏顶级联赛经验的短板被放大。最终,药厂在2016年1月果断解雇了他,转而聘请更务实的教练以挽救赛季。
#### 为何最初选择他?决策的深层原因
勒沃库森的选择并非偶然,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:
1. **战略匹配性**:俱乐部当时致力于培养年轻球员(如布兰特、塔赫等),滕哈赫的青训背景和进攻哲学与之高度吻合。高层希望以长期建设取代短期成绩,因此愿意冒险尝试“潜力股”。
2. **市场环境的限制**:顶级教练资源稀缺,且药厂并非豪门,难以吸引成名教头。滕哈赫作为新兴教练,成本较低且意愿强烈,符合俱乐部的经济现实。
3. **认知偏差的影响**:决策者往往过度关注候选人的优点(如战术创新),而低估风险(如适应新联赛的难度)。滕哈赫在荷甲的成功被放大,其德甲经验的缺失则被相对忽视。
4. **竞争压力与模仿效应**:当时欧洲足坛正兴起“战术学院派”风潮,药厂可能受此趋势影响,试图复制其他球队(如多特蒙德)的成功模式。
#### 教训与启示
药厂的经历反映了足球管理的普遍困境:选帅决策需平衡理想与现实。俱乐部能迅速纠错,体现了其务实性——当发现方向错误时,不惜代价调整以避免更大损失。但这一事件也提醒人们,教练任命需更全面评估:
- **联赛适配性**:不同联赛对战术、体能和心理的要求差异巨大,教练的过往经验必须与联赛特点匹配。
- **更衣室管理**:现代足球中,教练的人际能力与战术能力同等重要,尤其需赢得球员信任。
- **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的协调**:重建计划需循序渐进,但成绩压力常迫使俱乐部急功近利,导致决策短视。
滕哈赫后来在阿贾克斯证明了自己(率队打入欧冠四强),并在曼联继续执教生涯,这进一步说明:教练的成功高度依赖环境与资源。药厂的错误并非全盘否定其能力,而是凸显了“错误时间、错误地点”的悲剧。
#### 结语
勒沃库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决策、风险与修正的典型案例。俱乐部当初选择滕哈赫是出于战略需求与市场现实的权衡,而及时解雇则展现了管理的灵活性。这一事件不仅为药厂提供了宝贵经验(其后选帅更注重实用性,如博斯和阿隆索的成功),也为其他俱乐部敲响警钟:选帅需深度评估适配性,避免被理想化愿景蒙蔽。在足球世界,没有完美的选择,只有不断迭代的智慧。